文言文的解題方法
2010年05月20日 08:35
來源:本站原創
文言的形成
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后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匯,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后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匯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課標對文言文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文言文學習應使學生能“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文言文試題應“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文言文的地位
文言文試題以其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地位,又由于其試題平穩,得分相對較易,因而不可忽視。可以說,一個考生語文試卷的總分能否進入高分段,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第I卷,而文言文又是第I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文言文失分大多,進入高分段則很難。
文言文閱讀試題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數知識點,綜觀近幾年的高考全國卷以及各單獨命題的省市卷,我們不難發現,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題型大同小異,無怪乎就是實詞解釋、虛詞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與賞析之類,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譯題,所以掌握答題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項,是做好文言文客觀題的關鍵。
解析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閱讀在高考語文試題中占如此重要地位,應如何進行文言文教學,才能增強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提高得分率呢?
做文言文閱讀題,首先應對文言文用心精讀一遍,文段后的注釋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關注。文段中出現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暫不去管它。我們在大腦中應快速存貯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經歷、人品性格以及其他與之相關的人和事(可以在試卷上圈點勾畫),但我們如果做完其他題再考慮“信息篩選題”與“分析概括題”,又必須重讀選文,費時費力。同時,“分析概括題”不管是“正確的一項”,還是“錯誤的一項”,錯誤的只在一小點,換句話說,選擇項中絕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內容都是正確的,這就大大有助于我們理解閱讀文段,有助于我們理解解答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信息篩選題時所應該掌握的具體的語境。因此,精讀原文之后,接著我們就應該趁熱打鐵,從后往前做題,這就是所謂的“自下而上”原則。如2000年全國高考試題: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C項中“樵”應為名詞,指柴草,充當“取”的賓語,而答案卻是“打柴”,成了動詞,與“取樵”中“取”重復,故錯。
課外知識是課內知識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課內知識點,特別是掌握了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虛詞這一小題時自如地運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虛詞的題型絕大部分是將每個虛詞都放在兩個句子中加以比較來考查其異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學課本。答題時,可以先從課內的那一句入手,把這句中該詞的用法和意義代入另一句解釋,看是否通順,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則不相同。如2002年春季全國高考試題:
1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銓簡秀士,以為賓友,于是諸葛恪等以選入
懷王以不知忠臣,故內惑于鄭袖
B.登不聽,使求過丸,比之非類,乃見釋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以恪為左輔……是為四友
是說也,人常疑之
D.使求過丸
行過夷門,見侯生
A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傳》,意思為“因為”連詞,套到第一句中解釋為“于是諸葛恪等人因為(有才能)而被選入”,講得通,故兩個“以”用法和意義相同。B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見”是副詞,表被動,解釋為“被”,而第一句的“乃見釋”解釋為“于是放走了他”而“見”在這里相當于代詞,指代第三人稱“他”,因而兩個“見”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項比較簡單,第二句出自《石鐘山記》意思為指示代詞“這”,代入第一句講得通,因此兩個“是”意義和用法也相同。D項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竊符救趙》,“過”是“經過”的意思,將這個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尋找經過的彈丸”似乎也講得通,但筆者認為此句中的“過”解釋為“射過”更好些。通過這樣的代入法的運用,我們就可以準確無誤地判斷此題的正確選項為B。
相關新聞:
上一篇:化學課堂教學系統動態分析
下一篇:歷史教育與弘揚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