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技術對地理課堂教學的應用
2011年01月10日 09:38
來源:高一地理備課組
高一地理
內容摘要 將多媒體技術手段應用于地理教學,符合本專業的特點,能夠揚長避短,開闊知識眼界,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獲得寬廣的知識;能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對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 多媒體 信息技術 地理教學
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和現代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在教學中越來越受到地理老師的重視,多媒體已明顯優于傳統教學媒體。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于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充分的展示地理學科的科學美和人文美,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可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對實施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多媒體教學以其特有的形象和科學性在地理教學中顯示出其獨特的魅力,對地理課堂教學形式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好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具有很大促進作用。
一、創設新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理老師要成功地上好一節課,必須創設優化的教學新情景,多媒體在創設與課堂內容相應的情景、氣氛方面有獨到的優勢。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巧妙的開頭設計,能將學生帶入最佳的心理準備狀態,使其很快進入積極求知的意境。運用多媒體精心設計新穎的新課導入形式,更是別具一格,不僅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隨后的智力活動提供適宜的背景,而且能夠創設良好的地理課堂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動的接受型學習狀態轉為主動進取型學習狀態。例如:在介紹《地質災害》一課的課前兩分鐘,可以播放汶川地震的一段記錄片段,倒塌的房屋、彎曲的鐵軌、埋在廢墟當中的遇難者 ,再加上解說員說出的一串串令人震驚的數字,一方面學生猶如親臨其境,另一方面立即把學生分散的心吸引到課堂上來,用影視片段來導入新課,讓學生覺得既直觀又新穎,當講到地質災害時,可以播放一些滑坡、泥石流和火山噴發的圖片,啟發學生討論。學生置身于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求知欲就會被激發,興趣就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又例如在學習“火山”這個知識點時,在課件了插入一段火山噴發的錄像,使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再學習課文內容就會變的輕松容易。在學習我國西北地區時,在課件里插入一段新疆的歌舞錄像,會使學生對我國西北地區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啟發思維,培養學生能力
學生通過計算機多媒體課件或軟件的練習,發現自己的知識缺陷和不足,進行強化訓練、提高完善,這是一種自我練習的形式,對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形成地理基本技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當今地理教學發展的方向。只有學生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在講課時,應適時地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方面多媒體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多媒體可以通過動畫模擬、過程演示,使靜止圖成為動態圖,從中觀察到整個變化過程,學生邊觀察、邊思考討論,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也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教與學成為有機的整體,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展。例如:在介紹我國黃河下游地上河形成時,先放一段黃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視,再用動畫演示“地上河”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了解它的成因。這樣通過形象直觀的圖像和影視,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現代教育技術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具有重要意義,培養中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注意五個環節,發散思維的培養、知覺思維的培養、形象思維的培養、邏輯思維的培養、辯論思維的培養。隨著多媒體和計算機網絡應用的日益普及,學習者可以充分利用互連網的各種教學信息,同時合適的教學軟件可以讓枯燥的地理概念變的直觀、形象,從而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加強對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通過以上幾個環節可以看出多媒體技術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是行之有效的。
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突出教學重點、難點。
地理課中有許多重點難點,只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很費了,而多媒體地理教學,形象、直觀、效果好。它可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易于學生掌握。既增加生動感,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從而突出重點,淡化難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講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時,運用傳統教學手段,一定會出現教師講不清、學生難理解的現象,但若用多媒體制成三維模擬動畫,實現虛擬、遠近、快慢的轉換,引導學生進行多元化的觀察,就會大大降低教學的難度,縮短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難于理解的重點、難點,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清楚易懂。
教師可以設計出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更能模擬出一些用肉眼、實驗或其它電教手段無法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讓抽象、難懂的問題變得形象、直觀,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改變學生的被動式接受教育模式,使其主動地去探索、發現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讓素質教育真正進入課堂,提高學習效率,改善學習效果。例如在講授高一地理上冊第一單元《宇宙環境》第三課《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時,教學一開始,可以就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給學生播放視頻“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與回歸”,讓學生迅速地進入本課的教學環境中,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熱情和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感。神舟六號承載著中華兒女數千年編織的飛天夢,展現了中華兒女無比自信和自豪,也昭示了中國人的志氣、實力和不斷攀登科技高峰的豪情,引起國際的矚目。使學生“課伊始,趣亦生”。并帶著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人類對宇宙的新探索”的過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四、變靜為動,便于學生輕松理解難點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的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使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借助多媒體具有突破時空的限制,變靜態為動態,形象展現畫面,具有極強的表現力這一特征,我們可以利用課件將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演繹成通俗易懂的Flash動畫:實力逐漸增強的夏季風好比一個逐漸長大的青年人,逐漸減弱的冬季風則用漸漸衰老的老奶奶表示。二者相遇形成一條鋒面雨帶,隨著二者實力的比較可以形象直觀的展示鋒面的移動過程。通過這些模擬演示,能把學生難以理解的現象變得直觀,使學生印象深刻,經久難忘。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并茂,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學習,促進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教學效果。
地理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的具體性、科學性與生動性。傳統教學,僅憑教師手中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圖、一張嘴是絕難體現學科的這一特點的,更不容易達到教學的預定目標。美國教育學家布魯納教學理論認為:“要廣泛采用發現法,重視培養學生的直覺思維,在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由學生用直覺思維推測出正確的答案,然后用分析邏輯思維去驗證。”地理課堂引入多媒體技術手段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計算機(或投影機)看到許多清晰的文字資料、地理掛圖、天文景觀、氣象變化。甚至可以看到反映地理學科豐富多彩內容的動感電視、電影,聽到種種的聲音,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泥石流、雪崩、雷擊。可以模擬、創設地理學科教材內容涉及的過往場景。由于課堂教學中情景的再創設,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興趣,集中了學習注意力,提高了學習水平,老師真正把課教活了,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
五、動靜結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我國降水量空間分布規律是中學地理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教學開始,首先用多媒體出示畫面,用中國政區圖做底圖,飛入一幅東南沿海屋頂為尖頂的民居區圖,和一幅西北地區屋頂為平頂的民居區圖,讓學生觀察兩種民居建筑上屋頂的差異,學生回答完畢后緊接著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呢?這樣,學生帶著疑問,很自然地將注意力引入本節的教學。然后利用投影出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拖到鼠標點擊依次出現我國
以興趣為突破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學生才會自愿接受、參與、探究,而只有自愿的,結果才是有意義的。例如:在“中國地理”中講述“民族”這部分內容時,我把自己在鳳凰古城旅游時,在一家家土家族、苗族寨子里的所見所聞,制成幻燈片,將自己的親身體會繪聲繪色地描繪給學生聽,同學們興致來了,感慨祖國如此遼闊,人文景象也千姿百態,我看著同學們蠢蠢欲動的樣子,趕緊趁熱打鐵,請全班幾十幾位同學,每人從網上搜集一個少數民族在服飾、飲食、節日方面的風土人情的圖文資料,整理歸納,用演示文稿的方式在多媒體教室匯報交流,作一場“課堂中國游”,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效果非常好。
六、化遠為近,感受逼真景象
傳統的地理課堂教學把知識局限在書本上,無論教師怎樣發揮語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無法直觀、生動地再現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發生、演變的過程。倘若使用多媒體,就能把課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和地理現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如火山噴發、地震、海洋地形等。也能把十分遙遠的地理事物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學生領略到大自然的各種奇觀,如宇宙空間,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等。教師可根據教學的內容和時間,選擇播放一個或多個片段,即可以把遙遠的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動逼真,吸引學生注意力,又可減輕教師講述的難度,大大節省時間,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以態度、知識、能力為評價依據。由于在課堂教學中采用了小組學習和多媒體交流形式,對學生學習的評價也相應的采取了與新的課堂教學方式相適應的方法,突出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從而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評價的原則有以下三點:1.針對全體學生。2.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3.進一步發掘學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所以在對學生評價時,以態度、知識、能力為評價依據,采用師生共同評價的方法。
總之,將多媒體技術手段應用于地理教學,符合本專業的特點,能夠揚長避短,開闊知識眼界,縮短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獲得寬廣的知識;能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楊玉蘭.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優化數學課堂教學.百千萬工程論文
[2] 鄭宇醒,徐文群.多媒體地理教學的模式和應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9(10)
[3] 鄭寶田.地理網絡教學模式初探.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6)
[4] 羅亞明.多媒體教學的普及給地理帶來的變化.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1(1—2)
上一篇:有限集和無限集的辨證關系
下一篇:地理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的重要性